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观察之一
从黄黄高速蕲春出口直行4公里,湖北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北岸蕲春县南部的青山绿水间。2015年底,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3家湿地公园之一,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家入选的国家湿地公园。
9月中旬,记者走进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近距离感受飞鸟成群、水草依依的湿地风貌,探究蕲春人民对“地球之肾”的呵护和修复,体验湿地公园赋予人类绿色生态的天然魅力。
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
炎天倦长路,月夕泛平湖。
晃漾披银阙,清寒住玉壶。
钓丝萦藻荇,蓬艇入菰蒲。
自别蜻蜓浦,斯游十载无。
公元1170年,诗人陆游在入蜀途中曾泊舟蕲口。泛舟赤龙湖区,赏罢平湖月色,情到深处,即兴赋诗一首。800多年后,这里的风光依旧动人,依然让人流连忘返。
赤龙湖与长江连通,四面山丘连绵环绕,形成了山中有湖,湖中有岛的奇妙山水景观。
漫步湖畔,无论是迎风摇曳的野菊花、格桑花,还是在水中轻柔摇曳的车前草、水蜡烛,都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放
眼远望,风拂杨柳,水印碧空,碧波浩淼。
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由内湖、外湖和恒丰湖及周边水面组成,面积近8.9万亩。280多个半岛星罗棋布于静谧的湖中,姿态万千,环湖岸线蜿蜒曲折,一步一景。”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宣教部副部长张凯胜介绍。
泛舟湖上,但见山环水绕,波光潋滟。清风迎面吹来,空气清新纯净。最诗情画意的是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如在画中一般。
放眼湖区,
只见碧波万顷,渔舟点点;
湖心岛郁郁葱葱,
有的如帽如带,有的如龟如兔;
有的郁郁独立犹如落寞的处子;
有的相互缠绕,又如多情的恋人。
正如诗人们所赋
“青山成一抱,碧屿散千珠”
“次第星洲过,琳琅烟景开”
“赤龙潜黝碧,白鸟振蒿莱”……
自然天成的湿地风貌,使赤龙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湖泊湿地。为全面保护和修复赤龙湖湿地的生态功能,蕲春县湿地保护部门多年来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13年,在省林业厅分管领导的引荐下,国内权威湿地保护专家、重庆大学袁兴中教授率科研团队来赤龙湖实地考察,并将其考察成果作为重要案例,多次在全国性湿地保护学术会议上重点推介,让鲜为人知的赤龙湖在全国湿地保护学术界声誉鹊起。
建设生态浮床
在袁兴中教授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坚持把生态理念贯穿到湿地保护修复的全过程,不断扩大与国内重点科研院校的生态技术合作,以严格的生态标准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2014年,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省水利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心中湖北十大最美湖泊”评选中,赤龙湖成功入选,跻身“千湖之省”湖泊湿地第一方阵。
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
时值初秋,成千上万只白鹭、夜鹭在湖边觅食、在枝头跳跃,时而相互追逐,时而在湖面飞旋,一派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景象。
赤东湖北倚巍巍大别山,南临滚滚长江,正处在北纬30°上,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最适宜动植物生长繁殖。
张凯胜介绍,赤龙湖是东北亚地区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每年11月份后,大批候鸟就会先后来到赤龙湖,数量最多的要数白天鹅和红嘴鸥,形成了赤龙湖一道最为独特而壮观的万鸟云集的自然风景线,吸引了大批县内外观鸟者前往,也是摄影爱好者的最爱。
在公园管理处持之以恒的宣传倡导下,当地百姓也十分珍惜这些翻山越海、远道而来的精灵,不仅不侵扰它们,还为它们提供食料、搭建小草屋,供它们栖息、产蛋。
据科考统计,公园内有水鸟类30多种,兽类6目11科29种,浮栖动物3门4纲94种,底栖类动物3门5纲44种,两栖类动物1目4科11种,爬行类动物3目8科28种,昆虫类5目13科37种,鱼类8目16科65种,木本植物资源235科630种,草本植物13科80余种。
境内分布有国家、地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7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71种,列入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8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水蕨、野菱等7种。还有湖刀鱼、鳑鲏等淡水湖泊珍稀鱼类的较大种群,是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公园内很多植物既是湿地植物又是中草药,《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药材,赤龙湖就有260多种。其湿地生态、景观、产业均以本草为鲜明特征的国家湿地公园属国内独有。
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胡文中介绍,管理处已经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事处专家团队合作,定期开展鸟类同步调查和覆盖全域的鸟类同步观测点设置,建立永久性的鸟类同步检测保护网络。
选取鸟类监测点
周边环境的优化和村民爱鸟意识的增强,使越来越多迁徙的越冬鸟停下了“步伐”,在湿地公园内生活和休憩。胡文中说:“从今年开始,公园管理处还将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鸟类栖息地修复,把这里真正打造成水鸟的天堂。”
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
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匹配,这里也是一片人杰地灵的文化昌盛之地。
在这里,相传朱元璋为雄图霸业,大战陈友谅,留下了“蒿草围城”的典故;在这里,明代作家吴承恩写下了不朽的文学巨著《西游记》;在这里,医圣李时珍耗时30余年著就《本草纲目》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并长眠于湖畔的蟹子地,与诞生地隔湖相望……
赤龙湖原名赤东湖。明仁宗朱高炽第六子朱瞻堈将荆王府从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迁到该湖南边的蕲州(今蕲州镇)后,明正统十年,英宗将赤东湖赐与荆王府,时称朱家湖。
荆王府迁到蕲州,也是看中了此处经济繁荣、文脉昌盛。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赤东湖州(蕲州)北十里,蕲水(蕲河)流注于此,其湖有九十九汊、孔道所经也。”
因为蕲州地处黄金水道旁边,江面宽,码头水深,泊位比较多,大别山的茶叶、竹木加工品,都从此处运输到全国各地。史料记载:宋朝时,蕲州所缴纳的盐税占据全国十分之一,茶叶交易量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
荆王府迁到蕲州,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文化经济发展。江苏、福建等地商人亦随之而来。“夜市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成为当时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
追昔抚今,赤龙湖将绽放更加夺目璀璨的新风采。
公园管理处积极探索“资源+文化”的保护利用模式,以赤龙湖山水资源为依托,以李时珍文化为主题,充分挖掘李时珍的品牌价值。
投资1.7亿元建设李时珍国际健康论坛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开展一系列国际性健康文化、健康学术、健康商务、健康产业交流和医药医疗产品博览会等活动。
占地187亩的李时珍养生文化影视基地在湖滨崛起,青砖、黛瓦、山墙,呈现出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与周围风景融为一体。投资3500万元,完成了46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的拍摄、制作,央视大剧《洪湖赤卫队》《大汉口》等六部电视连续剧也在基地和湿地公园选景拍摄。
为了更好地弘扬湿地文化,公园管理处还组织专门力量,编辑出版了《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植物图鉴》《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蝴蝶导赏手册》等系列丛书。在2014年长江流域湿地年会和2015年的世界湿地日杭州纪念大会上,公园管理处负责人两次代表湖北省作湿地保护修复经验交流典型发言,赢得了湿地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