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李时珍

05-16 17:30  

云上蕲春讯 通讯员何新恩报道 历史的云卷云舒,现实的忽明忽暗,总在为圣贤的出场铺设场景。

公元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这年秋天,湖广布政司乡试发榜,一位羸弱的青年书生驻足在省城武昌府贡院门外的榜单下张望,清瘦的脸庞布满忐忑的神情,急切的目光在细细搜寻中掩不住无尽的落寞。

这位在贡院外踟蹰不前的年轻人,就是来自蕲州的李时珍。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14岁到黄州参加童试,高中秀才。尔后十年,寒窗苦读,志在科举,博取功名。然而一波三折、事与愿违,17岁首次乡试不中,20岁再试落榜,这是他第三次参加乡试,依旧名落孙山。

“祸兮,福之所倚”。记录一起不平凡的事件,历史从来都是在某一个瞬间,用最绝然的方式,宣告着这个事件发生拐点的意义。三次乡试,屡试不第,对23岁的李时珍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也促成了这位中医世家子弟的人生转折——放弃科举、医术济世。自此,世上再无李书生,蕲州只有李郎中。李时珍丢弃“学而优则仕”的幻想,改弦易辙,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人生模式,但他不是茕茕孑立、踽踽独行,而是心系苍生、医治黎民,创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新活法,开启了不同凡响的旷世传奇,走出了布衣至圣的人生之路。

他读万卷书。从1540年到1551年,李时珍11年间,除了为人治病,就是刻苦钻研医典。他广泛涉猎,“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都刻意攻读,“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他依类专攻,“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他勤写笔记,“长耽典籍,若啖蔗饴”,“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据李时珍自己统计,为编撰《本草纲目》他先后参阅了800多种古籍,其中历代诸家本草41种、古今医学著作277种、经史百家440部,还有300多种书目属于间接引用。

他行万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时珍潜心医道,一边坚持在玄妙观行医问诊,为蕲州百姓救死扶伤,还由于治好蕲州荆王世子而名声大振,推介到武昌楚王府任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后经楚王向朝廷举荐,成为京城太医院御医。同时他坚持在行医实践中与医典掌故互为佐证,钻研医术,并利用在王府、太医院供职机会,出入寿药房、御药库,实地观察到不少民间难以见到的名贵药物,大大开拓了他的视野。知行合一的经历,让李时珍发现了古代药学著作中的诸多谬误,也让他心中不断地滋生了重修本草的念头。为此,他走出书斋、走出诊所,带着儿子建元和徒弟庞宪,深入田间山野,外出寻方采药。他们一行三人不仅踏遍了蕲州的山山水水,还遍及湖广,足迹远至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江苏等广大地区;他们还万里跋涉,攀登过大别山、伏牛山、桐柏山、武当山等崇山峻岭。400多年前千山万水间,两万余里行程,留下了他们千辛万苦的足迹和孤独而伟岸的身影,也采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标本,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访问记录,为编撰《本草纲目》,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他访无数人。李时珍决心弃儒从医后,便根植于民众中,不仅与父亲李月池一起,全心全意为蕲州百姓治病防疫,“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深受民众爱戴。他还身体力行,背着行囊,走出家门,投身自然,采方问药,广泛地向老农、渔夫、樵夫、铃医请教,拜之为师,虚心请教,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还有村野老妪、游医方士,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和诊断药方。李时珍如同辛勤的蜜蜂,取之于民,采集百花,酿成蜜汁,反哺与民,造福百姓。

他著万世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三十功名,万里遐征,广博而深厚的人文情怀是李时珍最原始的精神底质、最本真的情感底色。十多年寒窗苦读,尽管未能中举,可是为李时珍转向中医药研究储备了知识,铺垫了基石。李时珍幼读诗书、饱览史志,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立足于格物、致知,专注于诚意、正心,有志于修身、齐家,以图于经世、致用。李时珍虽然不能参与治国安邦,却有兼济苍生之志,责无旁贷地挑起重担。他编撰《本草纲目》,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开始,到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完成,共经历了27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16年,寻方问药,广泛收集资料;后11年,厘订纲目,三次修改定稿。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李时珍搜罗百氏、读万卷书,采访四方、行万里路,穷经皓首、克服万难,“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终于在他花甲之年完成“东方医药宝典”——《本草纲目》。全书煌煌一百九十万言,坚持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以纲带目,纲举目张,集历代本草文献之大成、汇各家经史资料于一炉,创立本草新体系、厘正各家之谬误,将1892种药物按照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类分为16部、60类,对每种药物的释名、主治、修治、气味、主治、发明等八个方面格物穷理、寻根求源,还附药图1109幅、附药方1096方。

虽然由于时代和认知的局限,《本草纲目》也难免存在错误与不足,但毕竟瑕不掩瑜,让二千多年来本草体系焕然一新,不愧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这也让当时才华横溢的文坛领袖、明朝“后七子”首领王世贞由衷赞誉,在《本草纲目序》中称此书“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之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凡,弹而有要,宗而究竟,直窥渊海,兹岂径以医书观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臣民之重宝。”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五百年过去了,历史的余温已经散去,但我们在岁月的灰烬中依稀可见,李时珍生前以精湛的医术济世救民,身后留下《本草纲目》流传至今,为中华文明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瑰丽的珍宝。同时,他毕生所倡导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大医精诚的职业追求、经世致用的求实学风、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在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将是我们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古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故乡的先贤、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演绎了“医中之圣”的人生传奇,他及其创造性编撰的《本草纲目》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6/201805/e735614238e527020e0b89d2922c7fc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