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 |“花木兰”们驾机车“飞”秦岭传佳话

08-17 11:42  

669公里,304个隧道,1001座桥梁,凿山填谷,移山改河。1958年,北起陕西宝鸡,穿越巍巍秦岭到达天府之国四川成都的交通大动脉宝成铁路由此诞生。从此,千年险阻变成千里通途,“蜀道难”成为了历史。

1973年底,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女司机在机车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这条堪称“中国最难走”的铁路上,曾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1973年起,杨宪美、胡学政、白燕娥、侯爱华等21名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女司机先后驾驶进口6Y2、6G及国产韶山1、韶山4型电力机车,驰骋在中国铁路著名的高坡区段。她们把韶华留在了宝成线上,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智慧,成为宝成线上的美丽风景,也成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1976年,女司机在机车上(受访者供图)

心手并用,梦里都在画电路图

“第一次登上机车头,透过车窗看到蜿蜒曲折的铁路盘旋在巍峨的秦岭之巅,车轮哐啷,汽笛鸣响,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我一辈子也忘不掉。”谈到第一次登上机车头的感觉,杨宪美一脸神往,一如当年她第一次跟随师傅出乘的状态。

 1979年,杨宪美在机车上(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国第一批电力机车女司机,杨宪美和同事们开车时英姿飒爽。运行中碰到巡道工和养路工,总有人朝她们“竖大拇指”。站台上的人们都会纷纷瞪大眼睛往车头里看,“这些女娃娃也能开这么长的火车,真是不简单。”那一刻的自豪,无以复加。但自豪的背后,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从宝鸡至秦岭站,5个区间,42公里路,48座隧道,最大坡道达33‰,堪称“世界之最”。上坡怕中途停车,下坡怕电制动突然故障,特别是夜间在三四等车站作业时,四周荒无人烟,连男司机都心有余悸。而那时作为女司机的杨宪美,刚满20岁。

有一次杨宪美跟随师傅出乘,走到半路,突然走廊里开始冒烟。“快去处理!”师傅紧急调派她去做故障检查。业务尚不是很熟练的杨宪美,顿时傻了眼,幸亏有师傅的协助指导,才完成了故障排除。“如果是我一个人开车,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这件事让杨宪美开始意识到驾驶业务不只是熟练,而且必须精通,这是人命关天的事。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那时起,她更加努力地钻研业务。虽然卯足了劲,但对于枯燥的机械学习,只有初中知识水平的杨宪美还是会感到吃力。她每天吃饭时、睡觉前,有时就连走路甚至做梦都在背机车电路图和《行规》《技规》。她把几百条的《行规》《技规》倒背如流,把几米长的机车电路图画了一遍又一遍。从哪个接点到哪个接点,一旦出了事故应该是什么现象,她反复琢磨。上岭时牵引操纵、下岭时控速操纵、处理机车突发故障……她都要求自己烂熟于心。换钩舌、摘挂风管,她比男同志都来得熟练。通过不断地努力钻研和探索,她克服了很多技术难题。后来,她如愿考取了电力机车司机驾驶证,开始了正式驾驶机车生涯。

晚上的秦岭大山,除了信号灯的亮光,一片孤寂。远方的喧嚣都市,已是万家灯火。大年初一,凌晨五点多,退完勤的杨宪美赶回西安,和父母匆匆见上一面,便又回到了宝鸡段……

  一家三代的光荣与梦想都在这条铁路上

尚在孩童时代的胡学政,就对宝成铁路充满了向往,而这种向往源于她的父亲——一名铁道工。在她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拿着工具到秦岭山中修铁路,直到晚上才能回来。母亲总是用大手帕给他包上两个馒头,再提上一壶水,这是父亲的午餐。父亲总说,等铁路修成了,以后出去就不难了!

父亲只要一有空,就会陪着她看那长长的火车停在观音山车站“休息”、随后又鸣着长笛缓缓地驶向大山中。每每这时,她总是心潮澎湃:“要是能驾驶这条巨龙翻山越岭,那得多棒!”可是,在当时机车司机的岗位中,并没有女性的先例。

机会来了!1973年,电力系统首个“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模式传播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争先效仿。在此形势下,宝鸡电力机车段也决定招收一批电力机车女司机。这对于从小对铁路有着深厚感情的胡学政来说,是通向梦想的意外之喜。她随即报了名,并通过选拔成为了一名女司机。

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机车司机,可不是件容易事,必须经受各种考验。有一次,她牵引直快客车,行至黄牛铺至秦岭区间,出隧道时,她的一声鸣笛惊坏了在铁道旁吃草的黄牛,黄牛突然窜上铁道一动不动。情况紧急!胡学政马上采取停车措施,但已经来不及了!列车冲了过去,压死了黄牛。她和副司机急忙下车查看,及时把牛从轨道上拉出,并迅速做了规范的处置措施,机车才得以继续运行。虽然有惊无险,但事后胡学政想起还是后怕。如果牛压在钢轨上,那厚厚的牛皮,很可能造成列车脱轨,后果不堪设想。

那个晚上,胡学政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开车,一点都马虎不得!这可是关系到乘客性命的大事啊!”她考上司机时老父亲的嘱托又萦绕在耳边。这次教训,让胡学政更加理解了父亲这句话的含义。从那以后,她开车更加小心认真,一丝不苟,同时她积极和同事们商量研究,完善行驶规范,并牵头把此类突发情况的处置流程做了严格的规定。从此之后,这条线路上再也没有发生过一次类似事故,女司机们特有的谨慎、坚持,也给了这条线路一份柔韧的守护。也正是这样的叮嘱和反思,支撑着胡学政从一个稚嫩的新手司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铁龙”驾驭者。

  1977年,胡学政在机车头(受访者供图)

铁路情怀是会感染的,胡学政的父亲用42年的时光守护这条铁路,包括胡学政在内的6个兄弟姊妹分布在各个铁路部门,继续着这份守护。15年前,胡学政23岁的女儿也投身铁路事业。从此,这一家一辈子都扎根在了铁路线上。胡学政总说,“这条铁路,是我们一家三代的光荣和梦想。”

2018年,侯爱华、胡学政、白燕娥(从左至右)参观现代化铁路车间。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慧慧 摄

  再难也要坚持,只为这是一条能致富能救命的路

坐在韶山1型电力机车司机的旧座椅上,时隔40年,白燕娥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抚摸着操纵台前的琴键开关,望着熟悉的仪表盘和操控手柄,当年驾驶机车在崇山峻岭间飞驰的情景,恍若昨天。在白燕娥的记忆中,曾经的宝成铁路沿线多为贫瘠山区。“沿线的老乡穷啊!很多人连车票都买不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她忍不住感慨。

 2018年,白燕娥在曾经驾驶过的机车上留影。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慧慧 摄

连绵不绝的大山阻隔了村民出山的道路,为了赶上这一天仅有一趟的列车,他们常常要背上很重的背篓,走几公里才能赶到附近的车站。每逢集会,村民们总要背上满满的山货和土鸡蛋拿去卖。有些村民坐不起火车,尽管当时的票价只有几块钱。每每看到老乡们背着一大篓山货、因为买不起车票而去扒火车的身影,白燕娥就感到心底的刺痛。

山路闭塞,看病成了一大难事。有一次,铁路沿线老乡突发急病。救护车进不了大山,病人也出不去。人命关天,怎么办?情况紧急,列车调度室分级请示,才争取到一分钟“生命通道时间”,病人被紧急送出。“这是条能救命的路啊!再难也要开下去!”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白燕娥在崇山峻岭间走了数年。

  1977年,电力机车女司机检修、保养机车受电弓(受访者供图)

在沿线村民的眼里,这条铁路就如同生命线一般,把贫瘠的大山和城市联系在了一起。“村民们都很淳朴,他们说不出什么感谢的话,但我们都感受得到!”有时候,碰到背着竹篓要到集市上卖土鸡蛋的老乡,他们会硬塞几个土鸡蛋给铁路上的工作人员,而这些鸡蛋是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要拿去卖钱的啊!

多年以后,当白燕娥再次经过这个区段,一切都变了。宝成铁路的开通运行,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曾经很多“靠山吃饭”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当地的山货也随着铁路销往各地,沿线群众靠吃“旅游饭”富了起来。如今,公路也发展了起来,很多人都买起了私家车,出行不再是难事。

669公里的宝成线上,曾经的韶山型电力机车已被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所取代,机车运行时速得以提高,牵引动力从3900KW提升到9600KW,高科技机械维修机具代替了传统作业工具,而女司机们也逐渐退出了铁路舞台。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这趟为沿线百姓而生的“绿皮车”带着女司机们的使命,继续着它一个甲子的守候。

2018年,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女司机白燕娥、杨宪美、胡学政、侯爱华(从左至右)在曾经驾驶过的机车前留影。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慧慧 摄

今天,当我们坐在高速平稳的车厢里,穿行在广袤的秦岭大地上时,山峦乡土不会忘记,在这条铁路线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铁路人寒来暑往、年复一年的坚守。她们把最美的岁月留在宝成线上,她们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腾飞,她们诠释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成精神”。(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李慧慧 记者 杨月)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6/201808/ab1ff86a11d16aaf9ba370dffaee9bc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