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抗过敏药也可能会引发过敏

09-19 11:56  

秋季气候干燥,温度忽高忽低,很多人会出现鼻塞、眼睛发痒、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大多数人会以为这是天气转凉引起的感冒,而往往忽略了另一种情况:季节性过敏。

研究发现,1/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发生过敏反应;1/5的学龄儿童受到哮喘的困扰;1/6的儿童得过与过敏反应有关的皮肤病,特别是湿疹。我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7.3%。

随着近年来过敏发病率的增高,抗过敏药物的使用也日渐增多。但患者遇到的问题也不少,比如,用了药没有效果,用药后出现新的过敏反应等。因此,如何正确使用抗过敏药,对于过敏患者以及易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抗过敏药发展经历三个时期

抗过敏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各时期的代表性药物如今仍各有用武之地。

1950年氯苯那敏(扑尔敏)上市,成为第一代抗过敏药物的代表,至今仍作为多种复方药物的抗过敏成分广泛使用。但这一代药物有明显的镇静嗜睡作用,所以不能用于需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患者,比如司机。

1988年,第二代抗过敏药物代表——氯雷他定上市,标志着人类进入清醒抗过敏时代。这一代药物虽然使用广泛,但部分药物的副作用是可能有心脏毒性,需慎用于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律不齐者)、肝功能不良者,同时应尽量避免与影响其代谢的药物同服。

1996年上市的非索非那定片、2002年上市的左旋西替利嗪,我们暂且称之为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它们经由第二代抗过敏药物改良,具备了不会导致心脏毒性、抗过敏效果更强、安全性更高、不导致嗜睡的特点。

用药有“五注意”

使用抗过敏药物不能随心所欲,有五个注意事项。

一是白天宜使用无镇静作用的药物,晚饭后或睡前可应用具有镇静安眠作用的药物。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因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应选用一些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

二是长期服用一种抗过敏药,尤其是服用时间超过一个月,可能会引起药效下降。对那些用药期间疗效逐渐减弱和疗效反应低于常人的患者,建议及时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过敏药,最好不选用同类或与其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

三是一旦发现过敏先兆,比如打喷嚏、眼睛发痒、流鼻涕等,应立即服用抗过敏药物,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抗过敏药物应是家庭常备药物之一,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最好随身携带。

四是如果患者在应用抗过敏药物的过程中,疾病迁延不愈或出现新的过敏反应症状,如瘙痒、皮疹,甚至休克,应考虑抗过敏药物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及时就医。

五是对于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过敏药(即联合用药)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对于需要长期联合用药者,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后,不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建议先停用一种药物,逐渐停用全部药物,这样才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患儿服药应选适合儿童的剂型

与普通人群相比,特殊人群使用抗过敏药物更要多加注意。

对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而言,目前没有绝对安全的抗过敏药物。妊娠期在权衡风险后可选择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这两种药物均为妊娠B级,A、B级药物对胎儿无危害或无副作用,孕期一般可安全使用。非索非那定片、氮卓斯汀和地氯雷他定则不建议在孕期使用。哺乳期妇女在医师指导下,可以适量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氯苯那敏。老年过敏患者建议首选非索非那定片、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

过敏患儿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中合适儿童的剂型,如口服液、滴剂、混悬剂等。使用时需注意年龄限制,多数第二代抗组胺药说明书提示只能用于两岁及以上患者,西替利嗪滴剂及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可以用于一岁至两岁幼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