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领航 荆楚巨变】就业优先,呵护健康,“兜底”幸福 “民生温度”暖人心

10-12 08:56  

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2年2月25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国以民为本。

“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要切实做好‘六保’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保基本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五次到湖北考察、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关切民生,寄望之重,期待之殷,激励荆楚。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举措频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省民生改善力度只增不减,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从衣食住行到业教保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投射在百姓生活的细节里,提升“民生温度”的孜孜追寻,浸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业优先,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万户千家冷暖。

“通过零工驿站找活儿,省心!放心!”4月初,家住宜昌市高新区兰台路的王宗仙,通过零工驿站应聘上了酒店服务员,签了劳动合同,办了社保,再也没有后顾之忧。

王宗仙所说的零工驿站,依托当地的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现有场所建成,面积超过500平方米。这里不仅休息座椅、电视机、饮水机、空调、微波炉、应急医药箱、充电充气工具、无线WiFi等一应俱全,站内还配套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岗位信息、求职登记、劳务派遣、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服务。

截至目前,全省314家“零工驿站”在社区村居“扎根”,往产业园区“延伸”,日服务灵活就业人员万余人,既解决“鸡毛蒜皮”细微事,又守护“柴米油盐”大民生,办了实事,暖了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让群众就业质量更高、方式更灵活、保障更有效。据省人社厅统计,近5年来,我省城镇新增就业突破445万人。

从招聘会上“跑断腿”,到动动手指“有位来”。群众求职方式的转变,是我省大力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覆盖全省,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贯通。群众只需一部手机,便可通过实名认证,随时随地观看网络招聘会,了解职位信息,投递电子简历,甚至完成远程面试,找到满意的工作。春风行动、民企招聘月、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服务……从年头到年尾,我省各类就业服务特色品牌活动好戏连台,就业“不断线”,服务“不打烊”。

从战略思路的调整到多项政策的实施,从切中脉搏的设计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每一次“有形之手”的推动,都伴随着“民生之本”的春风,激发出就业创业者的无限潜能。

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湖北,既有人才优势的喜悦,也有就业安置的忧思,更有促进就业的非常之功。在大力实施“我选湖北”计划的基础上,全省创新实施“才聚荆楚”工程,围绕高校毕业生落户、安居、就业、创业、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创业孵化等平台,举办巡回推介系列活动,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就业基层项目,近5年来累计吸引184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鄂就业创业。

与此同时,我省对贫困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妇女、退捕渔民开展各项帮扶。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我省以“点对点、一站式”做法,精准输送务工人员返岗就业,组织专列67次、专车25598辆输送70.5万人,带动717万名节前返乡人员跨区域返岗就业,为推动湖北疫后重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5年来,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

劳务品牌带动就业能力强,是推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

围绕这块“金字招牌”,全省大力推动劳务品牌建设,涌现出了184张湖北“劳务名片”,实现了“一县一品”创建格局,相关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人,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日前,“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发布,十大品牌从业人员达128.6万人,直接关联企业14483个,年产值2930.6亿元。

具有荆楚特点的就业政策体系,正努力实现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出彩的机会,让每个梦想都有驰骋绽放的舞台。

生命至上,回应健康之盼

历史记录下那些携手共进的成功跨越,也沉淀下那些饱蘸温暖的拯救生命故事。

7月16日清晨6时30分,一位81岁的老人因胸痛被紧急送入潜江市张金镇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胸痛诊室。经检查诊断为心肌梗死,医生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立即对其实施溶栓治疗。溶栓结束后,老人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将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铺设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湖北孜孜而为。

2019年11月30日,湖北卫生健康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起,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实现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机制告别历史舞台。

围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痼疾,医改在荆楚大地步步前行。

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构筑“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百姓身边;全面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向社会公示医院医疗账本,建成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智能监管系统;全面开展“323”攻坚行动,围绕心脑血管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近视等8类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明确“防、筛、管、治、研”重点任务。

从坚持医防结合强预防到上下结合强基层,从中西医结合强特色到医养结合强内涵,哪怕是再细、再小,只要关乎人民的健康,也一定要落细落微。

2020年,湖北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大疫,考验着荆楚大地的顽强和不屈,也见证执政者的智慧与情怀。疫后,湖北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卫体系建设速度惊人。截至目前,全省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已开工项目超1600个,开工项目总投资过1600亿元。

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网络。由446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组成的服务网络已覆盖我省,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2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的目标,单样本核酸检测能力达到每天244.12万份。

随着医疗资源快速增加、防备手段日益先进、防护网络逐步健全,我省迎战疫情的底气越来越足。目前,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改造全部完成;合理布局急救站点,打造平时、战时兼顾的立体救援网络体系,完善省市县乡四级院前急救网络,形成市(州)中心城区15分钟、县(市)30分钟“急救圈”;在武汉、宜昌、襄阳、黄冈按平战结合模式打造5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健全联动机制,全面推动“平战结合、医防协同”机制创新……日新月异的“湖北样板”已显现出强劲的张力。

截至目前,全省在岗大学生村医达4900人;天门、麻城、枣阳、潜江、汉川等9个人口在百万以上和经济百强县市拥有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130个县域医共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从根本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日臻紧致的基层公卫防护网徐徐展开。

温暖相随,兜住民生之底

“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饱含着对困难群众的深深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民政系统持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时刻把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间。

71岁的英山县石头咀镇武显庙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胡美志,不久前躲过一劫。老人患有心脏病,这天他突然发病。及时赶到的村干部立刻打电话给石头咀镇农村福利院求助。由于开展了医养结合试点,福利院工作人员带着驻点医生第一时间来到村里,将老人接到福利院细心治疗、调养近一个月,转危为安。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直面群众痛点,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湖北着力构建衔接紧密、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社会救助制度: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各类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办法,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对经济状况最困难的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给予基本生活救助和专项救助,对经济状况稍好的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给予专项救助,对其他困难群众给予临时救助,全省做到了“应救尽救”。

不断抬升的民生“底线”数字传递着脉脉温情。

截至2021年底,我省平均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69元、每人每年5743元、每人每年10812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12%、246%、484%。2021年底,全省集中供养和社会散居孤儿平均养育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129元和每人每月1325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12.9%和120.8%。

经济困难高龄老人养老服务补贴、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和高龄津贴制度实现全覆盖,分别惠及全省11.3万人和142.2万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0元、每人每月100元,分别惠及50.4万人和72.5万人。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湖北正凝心聚力,坚持民生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数说 民生保障

就业创业

近五年来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445万人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末

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4448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699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829万人

医疗卫生

相比2011年,2021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从75.86岁增长到78.71岁

全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至2.9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增加至3.72人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1%

养老救助

2012年全省共有养老床位21.8万张

2022年共有养老床位46万张,增长111%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饶诗

编 审:程小年 董硕

总编审:童志勇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6/202210/720b74967870ae008adc820719ab6c4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