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国 大江澎湃 湖北宣化店的振兴突围: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农产品向下游进军

06-20 10:10  

6月18日,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河西村杨湾,稻田映衬着村民的家。 本文摄影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解放战争第一枪“中原突围”在这里打响,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史诗和光辉足迹,程世才、韩东山等16位开国将军从这里走出。

这里是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一条竹竿河穿镇流过,给河西村带来56个湾,原中原军区政治部就曾设在其中的杨湾,这里也是1946年李先念带领原中原军区突围的出发地。

6月18日,“奋进中国 大江澎湃”全网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河西村杨湾,探寻宣化店镇的振兴发展密码:立足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融合,将中原突围精神发扬光大,打造“中原首个红色小镇”,逐步形成“产业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群众+品牌”的农特产业链,走上一条乡村振兴的“突围”发展之路。

红色:看纪念馆、走突围路

河西村位于宣化店镇西部,有着光荣的红色基因。

77年前,周恩来在这里与美蒋代表据理抗争,揭露了蒋介石统治集团“围歼”中原部队的企图;中原军区5万英雄儿女从这里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杀出重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

走进河西村,随处可见红色印迹。在中原军区干部学校内,展示着一段段感人故事。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的介绍中看到,1946年,周恩来前往中原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谈判的路上,遇到滠水河河水上涨,冲断了公路上的桥梁。附近的老百姓听闻后,纷纷前来相助,硬是把车抬过了河。在当百姓提议背周总理过河时,他毅然拒绝,挽起裤腿徒步走向了滠水河,到达了彼岸。

在这里,还曾发生令人动容的“两块豆腐钱”故事。

大悟县副县长兼宣化店镇党委书记潘攀向采访团介绍,在中原突围战役前,一位战士在生病时,嘴中不停地念着“豆腐、豆腐……”百姓听说后,你家一点,我家一点,凑够了磨制豆腐所需的豆子。这位战士伤愈后转移时,和战友偷偷将豆腐钱藏在百姓家里,“这个故事,对我们干部群众也是一种教育,警示着我们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河西村杨湾的原中原军区政治部旧址。

宣化店如何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为人民谋幸福?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当下,河西村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为建设机遇,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因地制宜推动红色名村建设。

首先是大悟县整合河西村的红色资源,对原有的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首长旧居、中原军区大会场及谈判旧址做进一步修复,与新建的中原突围纪念馆等融为一体,形成中原突围景区,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多项荣誉。河西村也因此成为全国200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示范村之一。

据潘攀介绍,河西村还以“走突围路、走红军菜、传革命志”为主题,建设了新四军大食堂,打造了豆腐坊等民俗“五坊”,打造“突围路”等体验点,将红色旅游线路全面引入河西村,将红色资源全面转化为教学资源和发展资源,打出“看纪念馆、走突围路”的新品牌。

河西村杨湾“突围路”上的一尊中原突围战士写给母亲的绝笔信雕塑。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2.3公里的“突围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则红色故事,当游客脚踏革命先烈走过的土地,可以重温红色历史故事。

据湖北日报报道,河西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一年接待量能达百万人次。

绿色:产业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群众+品牌

除了利用好红色禀赋外,河西村尝试从另处寻找乡村振兴的“突围路”,绿色农作物发展顺势而生。

宣化店镇物产资源丰富,盛产板栗、花生、猕猴桃、青油茶等特色农副产品,自古就有着“挑不完的宣化店”之美誉。

走进河西村,映入眼帘的是成片长势喜人的水稻,它们宛如给村庄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环顾四周,青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俯瞰河水,清澈见底,时不时有群鸟飞过;眺望远处,山峦叠翠,云雾姿态万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河西村徐徐展开。

而在几年前,河西村在村民眼中属于“平平无奇”的小村庄。住在河西村洋湾的村民杨明全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以前村子没啥特色,我在院子里种了点花消磨时间。”

杨明全回忆,两三年前,村干部找到他,跟他说杨湾要“改头换面”,村里出钱给他翻新房屋外观,但他的院子阻挡了道路,希望他能拆掉。

在杨明全等村民的支持下,村干部口中的“改头换面”很快成了现实。村里按照鄂北民居风格对民居进行外立面改造,还修建了池塘、田间栈道等硬件设施。杨明全说:“以前跟现在没法比,我们住在这里,像住在度假村一样”。

大悟县副县长兼宣化店镇党委书记潘攀向记者介绍河西村杨湾的文旅开发规划。

除了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村里还做到了生态绿色全覆盖。6月18日,潘攀向澎湃新闻介绍,“杨湾有500亩的稻田,现在正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秧苗长势都非常好。”

在杨湾的背后,还有一座400亩山地,山上种了板栗、桃子、李子等农作物,可以说是“四季有果”。

村子变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河西村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打造红色基因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链。

潘攀介绍,村里还做到了产业全覆盖,通过以杨湾为核心,方圆1公里之内建设了520亩黄花菜、300亩百果园、120亩吊瓜、100亩苗圃果木等种植基地,建设了100亩西瓜采摘园、260亩蔬菜采摘园、45亩草莓采摘园等,还配套建设竹竿河沙滩游乐园、助农产品店、红色茶餐厅、红色旅行社,已形成集旅游、观光、食宿、生态采摘为一体的沿杨湾产业示范发展带,实现了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有了市场需求的农作物还远远不够,宣化店镇还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行行有加工,业业有龙头”的目标,成立“板栗协会”“茶叶协会”等协会组织,汇聚行业行家里手、大户能人,培育壮大了一批优质企业、百强合作社。其中,仅省级龙头企业大悟县上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宣化店镇打造了1000亩蜜薯种植基地,规模化降低了种植成本、提升了销售定价权。

位于河西村的中原突围纪念馆。

有了规模,宣化店镇还大力延伸、发展产业链条,加快建设板栗加工厂、米面油加工厂、青储加工、物流分拣中心、灵芝繁育加工中心等一批农业深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产业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群众+品牌”的农特产业链,大大提升了产品价值和村民收入。

以宣化店镇种植广泛的板栗为例,镇里成立了板栗协会,引进板栗加工厂,通过统一收购、深加工、销售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将价值每斤不足3元的板栗提升到均价15元。

河西村立足自身优势,用“红色引擎”激活“绿色发展”,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成功范本。站在新起点上,一幅宜居、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的和美乡村壮阔发展图景正渐次铺展。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26/202306/2160d976bf7510f1c962a0bd3d65c47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