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丨恐龙蛋“修理师”:探索千万年前的生命奥秘

05-20 09:35  

5月16日拍摄的湖北青龙山恐龙蛋遗址博物馆(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湖北青龙山恐龙蛋遗址博物馆,是一家大规模保护和展示原址恐龙蛋化石的自然博物馆,其中恐龙蛋化石遗址区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原位修理、保护和展示恐龙蛋化石累计3204枚。除了77枚一窝恐龙蛋化石,以及具有独特串珠状排列方式的恐龙蛋化石外,2023年12月,这里还发现了3枚世界罕见的内部完全结晶的恐龙蛋化石。这里丰富的恐龙蛋化石对揭示恐龙产蛋过程和还原远古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为探寻恐龙蛋化石背后更多的信息,2020年,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共同组建了由6名固定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对恐龙蛋化石样本开展切片和组织学观察,并对恐龙蛋化石进行原址修理调查和沉积环境研究。这些科研人员被形象地称为恐龙蛋“修理师”。

“与这些千万年前的化石打交道,常常感觉自己在与历史对话。”团队成员、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赵璧说。为了尽可能多地保留化石信息,联合科研团队选择在埋藏恐龙蛋化石的原址进行修理和保护工作,“这与其他地区保护和研究恐龙蛋的做法不一样,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经验,大家只能摸索前进。”

近年来,团队围绕青龙山恐龙蛋科学研究,顺利实施了多个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厘定青龙山地区恐龙蛋化石分类以及证明青龙山地区的“龙蛋共生”现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团队正在对青龙山地区恐龙蛋胚胎骨骼进行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试图通过科学手段确定这批恐龙蛋真正的身份。

在这些恐龙蛋“修理师”们的默默坚守和不懈探索下,罩在青龙山恐龙蛋上的神秘面纱正被慢慢揭开。

5月16日,赵璧在重新标注博物馆原址保护恐龙蛋化石集群编号。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 

5月16日,联合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于东祥在检查博物馆原址保护恐龙蛋化石的表面风化情况。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6日,联合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于东祥在检查博物馆原址保护恐龙蛋化石的表面风化情况。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

5月15日,赵璧在修理博物馆原址保护的结晶恐龙蛋化石。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

5月16日,赵璧和于东祥(左)在博物馆库房检查恐龙蛋化石标本。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5日,赵璧在修理博物馆原址保护恐龙蛋化石。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5日,赵璧在修理博物馆原址保护恐龙蛋化石。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

5月16日,联合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于东祥对博物馆原址保护恐龙蛋化石进行表面清扫。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6日,赵璧在博物馆周边调查岩石地层。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6日,联合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于东祥对博物馆原址保护恐龙蛋化石进行表面清扫。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6日,联合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于东祥在博物馆遗址区巡查恐龙蛋化石。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

5月16日,赵璧在博物馆遗址区检查恐龙蛋化石集群编号。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6日,联合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于东祥在博物馆研究中心处理恐龙蛋化石断层CT扫描数据和寻找骨骼线索。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

5月15日,赵璧在博物馆研究中心对重要化石标本微细结构进行修理。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5日,赵璧在博物馆研究中心对化石标本进行拍照登记。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6日,赵璧在博物馆研学中心检查教具。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推出了以科普古生物知识为目的的系列研学实践课程。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5月16日,赵璧在博物馆研学中心制作菊石化石拓片课程教具。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推出了以科普古生物知识为目的的系列研学实践课程。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26/202405/3bed6abd8b47ad097928199408f3597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