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馆”扶贫念“牛”经 ——记株林镇世通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张春松

12-27 09:41  

  

云上蕲春讯 通讯员陈正报道 黄泥坳村,位于株林镇著名4A风景区三角山脚下,在海拔900米高山之坳,矗立着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养殖场,银光闪闪的不锈钢大门顶部,“世通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几个烫金大字映照着骄阳,格外醒目。一栋新建成的84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大棚,更让养殖场面貌焕然一新。它虽处于大山深处,却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它给合作社带来新希望,给黄泥坳村20余户养殖户带来新期盼,更为合作社所帮扶带动的57户建档贫困户脱贫致富插上梦想的双翅。

回乡创业 瞄准肉牛养殖

三十年前,张春松高中毕业后,怀揣年少的梦想,先后西进新疆,北闯内蒙,当过保安,干过工地,多年的闯荡,张春松和大多数在外创业者一样,东奔西跑,居无定所。历经千辛万苦,张春松终于从建筑工地的一名小工成长为拥有200余名工人的建筑老板,也挣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拳拳桑梓心,浓浓家乡情。在外颇有建树的张春松始终没有忘记还贫穷的家乡。2011年,张春松回老家过春节,看到还有许多乡亲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这对生于厮、长于厮的张春松来说,心里很不是滋味。

“你已过不惑之年,在外闯荡这么多年,也积累了一定资本,回乡置一份产业,一方面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一方面也表达这么多年乡亲们对我母子的关照。”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励丈夫回乡创业。

妻子的话更坚定了他回乡创业的信心。家乡草木丰盛、荒山坡多,加之自己在内蒙古创业多年,对牛羊养殖略懂一二,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后,张春松决定创办生态肉牛养殖场,带领乡亲们念起养牛致富经。

“养殖行业风险大,弄不好血本无归。”“这行投资大,利润未必有保障哟。”张春松知道朋友们说的在理,可他决定要干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方向。2011年春节过后,张春松夫妇两带着一腔热血,决定在自己脚下的土地上做文章,要在自己家门口,自己给自己打工,当自己的老板。

张春松的老屋在海拔800米的高山山坳间,前后左右都是连绵山峰,是养殖畜牧的天堂。张春松从村里流转荒山300多亩,在自家老屋门口建起了生态养牛场。

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养殖场海拔八百多米,道路崎岖狭窄,蜿蜒盘旋,场地建设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如果请人运输,请人建设,需要大笔费用。为了节省费用,张春松自购一台运输车辆,自己亲自采购、运输、建造。三个月时间,夫妇两起早摸黑,在儿子张传曦的帮助下,一家三口亲手搭建起占地3200多平方米钢架结构牛圈,并从山东、内蒙古引进利肉牛,同时喂养本地黄牛,共养殖530多头。

“再苦再累,也没有当年在外创业苦和累。只要我的养牛产业能够带动乡亲们致富,苦一点,累一点,值得!”望着自己亲手搭建的牛场和530多头牛,张春松感慨的说!

几多艰辛 创业坚韧不拔

万事开头难。养殖场走上正轨也不是一帆风顺,困难一个接一个。当年在内蒙古创业的时候,正因为看到蒙古族同胞养牛风险小,牛发病率低,才选择养牛。但当自己亲身体验养牛,实际远没有自己想象的简单。最初两年,只要牛一生病,必死无疑。连续两年下来,张春松亏掉几十万。

张春松没有退缩!没有技术,他上网学习,主动向县畜牧局专家请教,积极参加畜牧局举办的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并订阅《农村报》、《中国畜牧兽医》等科技报刊杂志,购买了大量科技养牛书籍,悉心钻研,虚心求教。如今,张春松掌握了肉牛的一整套养殖技术和防疫防病知识,成了一名远近闻名的 “牛专家”。

到2015年,张春松的养牛场已发展到肉牛600多头。然而,新的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草料不足,成本偏高!

为解决草料不足和成本偏高问题,张春松一方面向当地农户收购干稻草,一方面向县畜牧局求助。2016年,在县畜牧局积极支持下,张春松成功申请到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完成1740亩天然草山草地改良,主要牧草品种为鸭茅、苇状羊茅、白三叶、黑麦草等。1740余亩草地,彻底解决了600多头肉牛的饲料问题。

随着养牛牛场的不断壮大,600多头牛,每天产生大量的粪便,一头黄牛每年可产生5-6吨粪便,600多头牛产生的粪便更是惊人!如果对牛粪和其它废料管理不当,会对养殖场的周围环境带来污染,进而引发牛群的疾病,怎么处理这些粪便和废料,又给张春松带来新的课题。

张春松一边到周边大型养殖场学习,一边向县畜牧局求助。2017年6月,在县畜牧局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张春松再次申请到18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600平方米青贮氨化池,200平方米沼气池,沼气池的废料同时又作为草场的肥料,使所有牛粪、废料都得到循环利用,彻底解决牛粪和废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不忘初心 带领村民致富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蕲春县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工作。株林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44户,仅黄泥坳村就有45户。

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是张春松回乡创业的初衷。如何相应中央号召,带动更多的乡亲,特别是贫困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呢?身为党员的张春松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

2012年3月,他组织成立世通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村里养牛散户组织起来,吸纳社员16户,实现“抱团”发展。

2016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张春松决定通过“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托管养殖”模式带领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托管养殖就是养殖场将进入繁殖期的母牛免费给有意愿的村民喂养,待母牛产子后,养殖场以市场价从村民那里收购小牛,如果村民不愿意继续饲养母牛,可将其归还养殖场。”张春松说,托管饲养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防疫管理等全程服务,农户只负责日常放养看护。

“托管养殖模式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不用自己花本钱便能赚钱的路。”村民陈军春告诉笔者,去年11月份,他家托管的母牛顺利产下一头小牛,仅3个月后这头小牛为他家带来4000元的收入。今年3月他再到养殖场托管一头母牛,“这样,每年养牛就能够收入8000元。”

“感谢合作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增收的途径。”今年64岁的陈志金是黄泥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初,他也在合作社托管了2头母牛。“年底,等母牛产子后,加上种庄稼和工资收入,足够使我们如期脱贫。”

据了解,目前,黄泥坳、三角山、下屋楼3个村共有35户群众托管了该合作社的35头母牛,其中20户贫困户托管了20头。

2017年,做强做大的张春松,为尽快实现周边贫困户精准脱贫,再次转换思路,为20户精准扶贫贫困户免费送去一头牛仔,牛仔养大后,再以略高于行情价格收购。

同时,为带动脱贫,张春松优先聘请本村贫困户,长期固定用工6人,繁忙时期安排临时用工20余人。8组贫困户邓志平在牛场就业,每年收入2万多元,今年6月,他成功实现脱贫,退出了贫困户行列。三年来,在张春松的帮扶下,黄泥坳等5个村36户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许多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好政策,大家搞养殖、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参加完镇里举办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会后,张春松高兴地说。

用坚定的信念和辛勤的汗水,为精彩的明天努力打拼。如今,张春松创办的生态肉牛养殖场走出了一条“饲草—牲畜—粪便—沼液—青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种植、养殖业的完美融合。今年,养殖场喜产牛犊340多头,为他的养殖企业再添生机。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6/201712/3cd02d18d68295841da4f29da6f12b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