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助圆小康梦 ——蕲春县张塝镇有为青年陈林华脱贫记

11-14 10:16  

   蕲春网讯 记者陈钰 通讯员汪钰报道

  11月3日,陈林华的“田间课堂”在蕲春县张塝镇横路村蔬菜大棚基地展开。“种植大棚蔬菜窍门好记好使,大伙儿千万留心种子活力、营养配方、育苗环境、壮苗培养、幼苗嫁接和病虫害防治几个关键环节。”大棚里,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鲜豆类30余个品种的蔬菜鲜嫩娇绿,长势喜人。

  陈林华1986年出生于蕲春县北部山区张塝镇横路村,父亲英年早逝,母亲改嫁,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自幼过着“吃百家饭,穿补丁衣,睡木板床”的窘迫日子。

  成年后,陈林华外出打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家里日子依旧是“黄豆年年黄,绿豆年年绿。”看着别人家日子红红火火,他难免一度黯然伤神。

  2015年春节刚过,陈林华正纠结着是留在家里务工还是外出打工时,家里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交谈得知,他们是县政协驻村扶贫工作队领导。他们边问边记录:“家里有几口人,身体状况怎么样,收入来源有哪些,生活有什么困难?”回话中,陈林华谈了想在家种植大棚蔬菜脱贫的愿望。离开时,扶贫工作队领导留下了联系电话,诚恳地说:“小陈呐,有什么困难你随时可以说,我们竭尽所能帮你。”

  当晚,陈林华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扶贫工作队领导愿意帮助,担心的是他们说的到底是真还是假。整晚翻来覆去,妻子有些不耐烦地说:“别个只是说说而已,你以为他们真的会帮你,一无资金,二无技术,靠什么种植?”经过左思右想,夫妻俩决定还是试一试,并就致富门道敲定初步意向。第二天,陈林华背着行囊,带上干粮到黄州、武汉拜师学习大棚蔬菜种植。

  学成归来,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陈林华四处求助,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因为穷出了名,没有一个人敢借钱。焦头烂额中,他怀着不安的心情拨通了驻点扶贫的县政协工作队领导周迪生的电话。令他想象不到的是,不到一个星期,和他结对的包保干部就帮忙申请到了扶贫贷款。从那一刻起,他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陈林华首期承包了村里50亩大棚。第一季种上了芹菜和黄瓜。人生头一次做这么大的事,他生怕有半点闪失,像呵护新生婴儿一样整天泡在大棚里,时不时拿着尺子丈量黄瓜的长度。眼看菜苗一天一变,他的心里也有了盼头。可是,5月间昼夜温差大,由于大棚白天通风不及时,鲜嫩的菜苗烧死一大半,10万元投入打了水漂。当时,陈林华瘫坐在地上,抱头痛哭,“真是命运多舛,老天真的不开眼,难道真要我穷一辈子呀?!”

  正当陈林华一筹莫展时,村支书来了,扶贫工作队来了,农业专家也来了。他们把种子和化肥送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种植反季节蔬菜。下半年,在专家指导下,他把50亩大棚全部种上薯尖。吸取前期失败教训,他白天到大棚干活,晚上找书本学习种植技术。经过3个多月精心培育,薯尖日渐成熟。为了找销路,陈林华带上干粮和成熟薯尖风里来雨里去,上县城、跑省城。饿了,干粮充饥;困了,席地而睡。功夫不负有心人,产自蕲北山区的无公害薯尖受到黄石蔬菜批发市场的青睐,菜场老板与陈林华当即签订固定购销合同。当季薯尖销售一空,供不应求,销售收入20多万元。盘算下来,陈林华一家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当年底,他主动向村里提交了脱贫申请。

  今年6月19日,张塝镇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陈林华苦心经营两年的蔬菜基地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汪洋,受灾情况惨不忍睹。省市县扶贫工作队第一时间挺进灾区,忙前忙后帮助恢复生产自救,农商行也第一时间给陈林华送来生产自救贷款。经过半个月努力,大棚蔬菜恢复投放市场,挽回损失20多万元。有了资金技术支持,新鲜蔬菜一茬接一茬源源不断上市,收入也越来越多,预计今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百万元大关。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乡亲。陈林华吸收本村近50位贫困户到基地务工,一年发放工资3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20余个贫困户种植大棚蔬菜脱贫,免费提供技术,包销成品蔬菜,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10月17日,陈林华和其他9位扶贫脱贫典型一起站上蕲春县会展中心报告台。他语气坚定地说:“扶贫好政策,拼搏见真心。我要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共圆小康梦!”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6/201611/31098956c24574113c2ac9767ee948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