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象爱上西双版纳(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01-11 08:44  

沿着幽静密道走进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丛林深处,蝴蝶飞舞、溪流蜿蜒,随处都是惊喜。“瞧,这里是大象刚刚活动过的痕迹,足印还很新鲜。”工作人员指着前方说,“这条路就是新发现的亚洲象活动通道之一。”中国和老挝两国再次启动中老跨境亚洲象联合保护调查工作,又发现了两条大象迁徙廊道。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老边境上,居住着一群不用护照但可随意进出两国的特殊“边民”,它们就是有着“明星物种”之称的亚洲象。

从2006年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农林部门合作,开展跨境监测与保护。2009年,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在中国西双版纳尚勇和老挝南塔南木哈建立一个面积为5.4万公顷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2012年,中老双方签订联合保护区域协议,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全部贯通。这几年,双方齐心协力,利用红外相机对跨境亚洲象和其他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展开跟踪监测,终于把亚洲象的跨境“旅游路线”基本摸清。

从2006年建立初步的合作机制开始,中老双方每年召开一次双边合作交流年会,并开展联合巡护工作。但巡护工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抬鼻子、竖耳朵、翘尾巴……大象做这几个动作,就表示它要发起攻击了,得赶紧跑。”尚勇子保护区管护所所长王利繁讲起一次巡护监测保护区时遭遇大象的经历,“丛林里藤蔓横生,看见个粗壮的柱子还以为是树,结果突然动起来才发现是大象,巡护队立即分批撤退。”

保护区护林员李忠云撩起裤腿,几年前巡护时被毒蛇咬过的疤痕还清晰可见。“怕大象,也怕毒蛇。但看着这里的森林和动物,我觉得巡护工作有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就是在守护人与大象共同的家。”

跨境联合生物保护合作的深入,让绿色环保理念成为两国边民的共识。“据观测,亚洲象数量在增加,停留时间也更长,基本上每个象群里都有小象活动的痕迹。你看,这就是象群里的小象觅食后留下的。”王利繁指着地上一块粪便说。不仅如此,同区域里印度野牛、犀鸟、孔雀雉、鼷鹿等珍稀动物出现次数也在增加。

有人欢喜有人愁。亚洲象数量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给边境一线的村民带来不少“甜蜜烦恼”。

勐腊县南满村的田地里,村民木子发正对着被毁掉的芭蕉地发愁。2017年12月14日一早,他照常来到自家田地,却发现芭蕉在昨晚被大象席卷而空,“好在现在有保险赔付,能够减少一点损失。”针对亚洲象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问题,西双版纳州近年来积极运用商业保险方式来理赔,2010年启动“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试点。

“年会交流上,老挝保护部门对我们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很感兴趣,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老项目办主任张忠员说,“红外相机是侦察能手,将其安装在亚洲象出没的通道,并覆盖到区域内的所有护林员,可以形成预警,减少亚洲象侵犯给村子带来的损失。”

“我们也在帮大象从别的地方抢‘地盘’。”2017年初,王利繁带着护林人员在南坪村附近实施亚洲象栖息地恢复试点,鸠占鹊巢的外来物种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亚洲象爱吃的野芭蕉、竹子等等。“为亚洲象建立食物源基地,可以减少大象‘抢粮’。”

“我们正在探索把对大象的调查监测和保护结合在一起,建设缓冲区、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等等。实现人象和谐生存是个大课题,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保护项目办主任高级工程师郭贤明表示。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9日 02 版)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26/201801/a0e1de92f664cd9f4529b0b7f4fdece2.jpg